没有“异想”,哪来“天开”
课堂上,老师问:雪融化后将出现什么,甲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水,乙同学却写下春,好一个发散思维!比起甲同学,乙同学的答案要高明得多,他没有去搬用那人人皆知的正正规规的答案水,而是开动脑筋,刻意求新,从雪融化这一自然现象中得出了春这个新奇的答案。我们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样的答案呢?
由此,我想到了异想天开这个成语。异想天开,本指想法非常离奇,含有貶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异想却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愛因斯坦语〕,即发明创造的源泉。我们说的异想,指的是敢疑他人之不疑处,独辟蹊径,不落窠合的开拓和创新。康德有言,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布莱克也说,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可见,敢于异想,倒是值得肯定的。
没有异想,哪会有天开的创举?纵观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莫不如此。如果没有把字从笨重的竹片上请到轻巧东西上妁异想,怎会有纸的发明?如果没有通过屏幕显示图像的异想,贝尔德怎能制造出第一部电视机?同样,如果没有凌空飞翔的异想,莱特兄弟的飞机也决不可能上天!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就是建立在异想天开的基础上的。
不敢或不能异想天开,那情景又将如何呢?有人统计,在《外国名作家传(上〉》提及的148人中,只有12人读过大学文学系:中国近几年400名新出名的科技人才中,上过大学的只占43%,类似现象中外都很普遍。愛因斯坦曾就此种现象提过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有些重要的科学思想往往是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的人提出来的?我认为,恐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往往迷信权威,思维方式常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约束,不能或不敢异想;而未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由于头脑中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倒可以大胆去开拓、去创新,因而容易异想而获天开之创举。由此观之,不敢异想.要取得发明创造的希望何等渺茫!
当今,改革的大潮正冲击着古老的中国,我国四化大业需要的正是勇于异想天开,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不管献身于科学研究还是社会工作,都要敢于开拓进取、异想天开。但怎样才能培养出那种具有异想天开精神的人呢?拿学校教育来说,作为老师,就要废除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法,不要仅仅告诉学生答案是水,不要看见与己不同的答案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用自己的认识来约束学生;反之,要鼓励那些好奇心强,能够提出新奇问题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维、求异求新:作为学生,就要肯动脑筋,敢于质疑,不迷信书本和老师。
列宁说,异想天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但愿勇于异想天开,能够锐意进取的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多。
本文地址:www.whzyl.com/99zuowen/278895.html
猜你喜欢: